这年头,做国际贸易的心态越来越像炒股:一觉醒来,运费涨了,货发不出去了,连集装箱都不够用了。
而这一次,发出“我裂开了”吐槽的,不是别人——是印度老铁。
中美“关税互撸”,全球“遭殃”
事情要从中美这场没完没了的“关税对决”说起。美国对中国征收高达 145% 的关税,中国不甘示弱,各自拉满对抗buff。印度本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群众,结果,风向突然不对了。
一只蝴蝶在北京扇了扇翅膀,孟买港口的货柜直接断档。
中国港口“打个喷嚏”,印度物流“全身过敏”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4月7日至13日这一周,全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下降了6.1%。听起来不多,但对全球贸易链来说,就像传送带卡壳了一样。
一边是中国港口货物滞留,一边是航运公司调度混乱,结果就是:集装箱开始“失踪”。
印度冷链老板:我们连冰箱都快装不上货了!
印度冷链物流平台 Celcius Logistics 的 CEO Swarup Bose 明确表示:“我们正经历一场集装箱荒。”
他说现在出口商都在“抢跑”:该月出货的,提前两周订船。药品、冷冻食品这类不能耽误的品类,直接进入‘备战状态’。
为什么急?因为没人知道明天关税是不是又变了、航运是不是又堵了。物流的不确定性,正在成为新的确定性。
抢箱子、抢货位、抢时间……运费也抢着涨
你以为缺的是箱子,其实涨的是运费。
据业内平台Tradeview数据显示,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预订量一周内骤降63%——从14.8万个标准箱掉到5.4万个。这意味着:不是没人要发货,而是发不出去。
更惨的是,那些被滞留的集装箱,只能空着发去别处——没货还得交“空运”费。航运公司:“不是我贵,是我太难了。”
根据德鲁里世界集装箱指数,一个40英尺集装箱的运价上周涨了3%,达到了2265美元。业内人士提醒,如果局势继续紧绷,最高可能涨到30%。
全球供应链“偷偷重构”,没人敢轻举妄动
这场由中美关税引发的“物流连锁反应”,已经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战略的问题。
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布局:
• 有人考虑绕开中国,转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 有人开始加库存、租大仓,防止再被“卡脖子”;
• 也有人在琢磨,是不是得加快推进本地化生产了。
Celcius的Bose表示:“从客户行为来看,供应链正在悄悄洗牌。”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物流波动,而是对全球贸易结构的一次压力测试。✍
结语:全球化不是没了,是变了
中美两个经济巨头博弈,对全球市场的外溢效应不容小觑。中国港口吞吐量小幅下滑,就能让印度出口商连夜订船、让航运公司愁到头秃、让运费像坐上火箭。
从“中美关税”到“全球物流混乱”,再到“企业调整战略”,整条链路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全球化仍在继续,但规则、路径和成本都在重新定义。
所以,当你下一次抱怨“海运又贵了”“货又晚到了”,别忘了:这不是简单的“快递慢”,而是整个地球村在重新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