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月关税新政
1. 美国:对等关税与药品关税生效
美国将于4月2日正式实施“对等关税”措施,覆盖农产品及部分工业品,税率与贸易伙伴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水平对等。例如,若某国对美农产品征收25%关税,美国将对该国同类商品征收同等税率。此外,特朗普政府计划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具体税率尚未公布,但强调需在措施生效后通过谈判确定最终方案。
规则影响:对等关税可能导致美国进口成本上升,加剧贸易摩擦。药品关税若落地,可能推高美国医疗支出,进一步引发产业链转移。目前,美墨加协定项下汽车关税豁免延长至4月2日,但后续是否恢复仍需观察。
2. 欧盟:对华铝制品临时反倾销税
自4月12日起,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平轧铝材(厚度0.2-6毫米)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19.3%-46.7%,主要针对铝卷板、带材等产品。铝型材反倾销税(21.2%~32.1%)则延续此前措施。
规则背景:欧盟认为中国铝制品存在倾销行为,损害本地产业。临时措施将持续至反倾销调查终裁(预计2025年底),若终裁确认,可能转为长期征税。此举可能影响中国对欧铝制品出口量,并加速欧洲本土供应链调整。
3. 印度:铜制品与聚四氟乙烯反倾销税
• 铜和铜合金扁轧制品:4月16日终裁决定对华征收反倾销税,税率42~618美元/公吨,覆盖电力、建筑行业用铜材。
• 聚四氟乙烯制品:4月26日起对华相关产品征收2637美元/公吨的反倾销税,有效期至2025年7月。
规则目标:印度旨在保护国内制造业,减少对华依赖。聚四氟乙烯广泛用于化工和电子行业,加税可能推高印度下游企业成本,并促使中国出口商转向东南亚市场。
4. 加拿大:半导体冷热箱双反措施延续
加拿大对华半导体冷热箱的第三次双反日落复审终裁预计于2025年6月前完成。若维持现行措施,反倾销税将继续执行。此前税率未公开,但历史案例显示税率通常在20%~50%。
规则逻辑:加拿大认为取消措施将导致倾销和补贴重演。半导体冷热箱用于医疗设备、食品运输等领域,加税可能影响加拿大进口商成本,但本土企业受益。
5. 丹麦:特殊食品法规
4月起,限制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仅允许中国明胶、特定水产品等),大米制品需符合欧盟残留标。
6. 韩国:原产地管理强化
美国关税冲击:韩国对美出口汽车(154万辆/年)及零部件(82亿美元/年)面临25%关税,现代、起亚等车企或转移产能至墨西哥。
原产地管理强化:4月起加强出口商品原产地核查,防范反倾销规避
7. 伊拉克:对进口PET卷材征收40%额外关税
伊拉克商业新闻报道,伊拉克内阁会议批准对进口由聚乙烯颗粒制成的 PET卷材(主要用于生产一次性水杯、食品容器和透明储物产)征收 40% 的额外关税。该决定自发布之日起120天生效,持续实施四年。
二、电商平台关税动态
1. 美国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波动
美国2月曾短暂恢复对价值800美元以下中国包裹的关税豁免,但政策存在不确定性。若豁免取消,小额包裹将面临额外10%-30%的综合税率(含关税、增值税等)。Temu、Shein等依赖低价直邮的平台将首当其冲,物流成本或上涨20%以上。
应对策略:部分中国卖家加速布局美国海外仓,如Shein已建立多个仓储中心,通过本地发货规避关税风险,并缩短配送周期至3~5天。
2. 中国9810海外仓退税新政
自2025年1月27日起,跨境电商企业可通过“两步走”流程申请退税:货物离境后申请预退税,次年4月30日前完成最终核算。例如,若企业3月申请预退税,核算期为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4月30日,需按月申报销售数据以调整退税额。
政策意义: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鼓励海外仓模式。但逾期未核算可能导致税款追回或信用评级下调,企业需加强税务合规管理。
3. 东南亚免税政策与欧盟物流优化
• 泰国:自2025年1月起,对1500泰铢(约300元人民币)以下进口商品免征关税,刺激跨境电商增长。
• 欧盟:亚马逊推出供应链智能托管服务(AMS),整合物流、清关与仓储,帮助卖家降低关税相关成本。例如,通过AMS优化申报流程,可减少10%~15%的关税争议。
4. 墨西哥对跨境电商征收增值税
自2025年1月1日起,墨西哥对所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外国企业征收16%的增值税(VAT)。跨境卖家需在墨西哥注册增值税,并获得税务编号(RFC),以确保合规。
5. 亚马逊FBA新规
4月起要求包装材料可回收,未合规商品可能拒收。
三、总结与建议
4月关税政策以美国、欧盟和印度的反倾销措施为核心,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电商平台需重点关注美国小额包裹豁免政策的后续变动(可能于4月2日后明确),并利用中国海外仓退税新政优化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