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中国海关总署连续发布两条重磅公告,宣布即日起暂停进口美国原木,并暂停美国CHS Inc.等3家企业的大豆输华资质。这一举措直接针对近期在进口产品中检出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及食品安全隐患,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专家分析称,此举既是中国依法履行国门安全职责的体现,也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敲响了质量合规的警钟。
事件背景:有害生物与食品安全双重隐患
1. 美国原木检出检疫性害虫,威胁农林生态
据海关总署公告,中国海关在进口美国原木中多次检出小蠹、天牛等检疫性林木害虫。这类害虫被称为“树木杀手”,一旦传入我国,可能引发森林病虫害大规模爆发,对林业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损害。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害生物跨境传播风险,此次暂停进口是依据《生物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规的必要防控措施。
2. 大豆检出麦角与种衣剂,消费者健康受关注
与此同时,美国输华大豆中被发现含有麦角(一种有毒真菌)及种衣剂(农药残留)。麦角毒素可导致人体神经损伤,而种衣剂若超标则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海关总署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国际卫生协定,暂停了CHS Inc.、路易达孚谷物贸易公司(LOUIS DREYFUS)及EGT LLC三家涉事企业的输华资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均为美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商,其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约15%。
行业影响:国内替代与贸易格局调整
1. 短期冲击与长期替代方案
暂停美国原木进口可能暂时影响国内木材加工行业,但我国近年已拓宽俄罗斯、新西兰等多元化进口渠道,预计市场供应总体平稳。大豆方面,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或成替代主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已降至80%以下,国产大豆产能提升计划将进一步缓冲进口波动。
2. 国际贸易规则再聚焦
此次禁令援引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强调合规性。复旦大学国际贸易专家分析称,中国此举并非贸易制裁,而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合法监管,未来国际农产品贸易或更注重“绿色壁垒”与质量认证。
民众关切:安全防线如何筑牢?
针对消费者担忧,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启动专项排查,要求商超、电商平台下架涉事批次大豆制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教授提示,正规渠道进口农产品均需通过严格检验,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应警惕“走私货”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