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概述:关税政策“一松一紧”
1. 北美关税延期,但威胁未消
•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月26日宣布,原定3月4日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征收的25%关税,将推迟至4月2日生效。
• 白宫强调,延期是为评估两国在遏制非法移民及芬太尼走私上的进展,但3月4日截止日仍可能被触发。消息公布后,加元和墨西哥比索短暂反弹,但市场对后续不确定性保持警惕。
• 加拿大与墨西哥表态谨慎:加方称“已制定反制预案”,墨方则计划通过对话斡旋。
2. 欧盟成新靶点,汽车关税升至25%
• 特朗普同时宣布,将对欧盟进口汽车及部分商品加征25%的“互惠关税”,矛头直指欧洲增值税政策,称其“扭曲公平贸易”。
• 尽管具体实施时间未定,但白宫贸易顾问暗示政策或于4月初落地。欧盟此前多次警告将对等反制,若关税生效,德、法等汽车出口大国将首当其冲。
3. 贸易代表格里尔上任,USMCA协议或再修订
• 美国参议院以56:43票确认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为新任贸易代表。格里尔是特朗普首任期内对华贸易战的“核心操盘手”,曾主导《美墨加协定》(USMCA)谈判,以强硬风格著称。
• 他在听证会上明确表示,将优先收紧USMCA原产地规则,限制“非市场经济体”(暗指中国)通过该协议“绕道”进入美国市场。
深度分析:关税政策背后的战略逻辑
1. 加墨关税延期——谈判筹码与国内压力平衡
• 拖延战术:特朗普通过延期释放谈判空间,迫使加墨在移民和禁毒问题上让步,同时规避短期内对北美供应链的冲击(尤其是汽车和农产品)。
• 政治考量:2024年大选临近,共和党需稳住农业州和制造业选民,关税若立即生效可能加剧通胀,反噬选情。
2. 欧盟关税——重塑“公平贸易”规则
• 剑指汽车业:欧盟对美汽车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10%,25%关税将直接打击大众、宝马等巨头,迫使欧盟在数字税、农业补贴等争议领域妥协。
• “互惠”逻辑陷阱:美方将欧盟增值税视为隐形壁垒,实则借此扩大“美国优先”的贸易框架,为后续科技、能源领域博弈铺路。
3. 格里尔上任:对华围堵升级的信号
• 风格预判:格里尔作为莱特希泽的幕僚长,擅长利用关税和规则限制对手。其上任后可能采取以下动作:
• USMCA“补漏洞”:要求汽车零部件中“非市场经济体”材料占比低于阈值,间接排除中国供应链。
• 重启301调查:针对中国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行业,施加新关税或出口限制。
• 拉拢盟友对华施压:联合欧盟、日韩在WTO共同申诉中国“不公平补贴”。
对华政策预测与应对建议
风险预警:三大领域可能受冲击
1.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美国或以提高关税、限制关键矿物(如锂、钴)进口打压中国电动车出口。
2. 半导体与AI技术:借“国家安全”之名,扩大对中芯国际、华为等企业的技术封锁。
3. 纺织与轻工业:通过USMCA原产地规则,削弱中国在北美产业链中的份额。
结语:全球贸易秩序面临重构,主动应变者胜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是“以战促谈”,通过制造不确定性迫使对手让步。格里尔的上任则意味着,美国对华战略将从“全面施压”转向“精准脱钩”。对中国而言,短期阵痛难免,但危中有机——加速产业链升级、扩大“朋友圈”,才是打破围堵的关键。
本文信息综合自路透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开资料,分析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