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聚焦:印度再对华发起两项反倾销调查
近期,印度商工部连续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两类纺织品——弹性长丝纱线和粘胶长丝纱线——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2025年以来印度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又一波密集行动,进一步凸显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加剧。
1. 弹性长丝纱线调查:新案叠加历史性复审
2025年3月28日,印度商工部宣布,应国内企业Indorama India Private Limited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和越南的弹性长丝纱线(Elastomeric Filament Yarns)启动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涉及印度海关编码54024400和54041100项下,倾销调查期为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损害调查期横跨2021年4月至2024年9月。利益相关方需在30天内提交材料至指定邮箱。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早在2016年便对华弹性纱线发起过反倾销调查,并于2017年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2021年,印度又启动第一次日落复审,最终将征税期延长至2022年5月。此次新调查或标志着印度对弹性纱线产业链的持续保护。
2. 粘胶长丝纱线调查:高旦数产品成目标
时隔一日,印度商工部于3月29日再次公告,应印度人造纤维工业协会及Grasim Industries Limited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75旦以上粘胶长丝纱线(VFY above 75 deniers)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海关编码多达13项,涵盖5403系列产品,但排除线轴纺纱技术产品及绣花机专用线。调查期与弹性纱线案重叠,损害评估追溯至2021年。
二、背景延伸:印度对华贸易救济的“高频模式”
印度近年来频繁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2025年3月尤为密集。除上述两项新调查外,同期印度还针对中国多类产品加征关税或完成调查程序:
亚克力板:3月25日起,对华征收0.18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
滚子链:3月24日,对部分中国厂商征收CIF价6.34%的关税。
乙二胺:3月25日,将调查范围扩大至中国、欧盟、沙特及台湾地区。
保温瓶:3月17日,对不锈钢保温容器加征1732美元/吨的关税。
纺织品成重点领域:印度对华反倾销尤其集中于纺织原料及制品。例如,2024年12月,印度对尼龙长丝纱线启动调查,涉及中国和越南;2025年1月,相关调查进一步细化。此次粘胶与弹性纱线案延续了这一趋势,反映出印度对本土化纤产业的保护意图。
三、动因分析:产业竞争与贸易失衡的双重驱动
1. 本土产业保护需求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但化纤产业链仍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粘胶纤维生产国(占全球产能70%以上),其高性价比产品对印度企业构成竞争压力。例如,粘胶长丝纱线广泛用于高端服装和家纺,印度Grasim等企业试图通过反倾销限制中国产品份额。
2. 中印贸易逆差扩大
据印度商务部数据,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680亿美元,纺织品及原料占逆差总额的15%。印度政府多次表示需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平衡市场”,尤其在莫迪政府“自力更生印度”政策框架下,反倾销成为关键工具。
3. 全球供应链重构压力
随着欧美市场对“中国+1”供应链策略的推进,印度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吸引产业链转移。例如,弹性纱线是运动服饰和医疗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印度企业期望借此提升本土化生产比例。
四、潜在影响: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1. 短期出口承压
若印度最终裁定征收反倾销税,中国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将显著上升。以粘胶长丝纱线为例,印度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约12%,2024年出口额超3亿美元,新税或导致部分订单转向越南、印尼等国。
2. 产业链调整必要性
专家建议,企业需加快多元化布局:
产能转移:在东南亚或非洲设厂,规避关税壁垒。
技术升级: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纤维),避开低端竞争。
合规应对:积极参与印度调查程序,提交抗辩材料。
五、结语:贸易摩擦常态化下的博弈
印度对华反倾销已从个案发展为系统性策略。此次两项调查不仅关乎单一产品,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新兴制造业大国间的利益博弈。中国企业需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同时探索与印度伙伴的技术合作,以缓和贸易摩擦的长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