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价触底反弹的信号
从上海到全球多个目的地的集装箱货运价格在连续十周下跌后正在上涨。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过去一周,价格上涨5.0%,至1356.88点。
截至3月21日,已连续10周下跌48%。
这样一来,SCFI指数与周四世界集装箱指数的运价声明出现分歧,世界集装箱指数已连续第11周下跌。
SCFI指数在2022年1月初达到峰值5109.60,而上一次主要低谷是截至2023年10月27日当周的931.89。
克拉克森证券的数据同样显示,集装箱船市场终于出现好转,现货运费可能已触底。
杰富瑞还指出:"逆转是由于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走强以及亚欧航线的相对稳定。"他补充道:"今天的举动反映了一些运营商通过增加空白航行和重新安排跨大西洋航线的运力来应对疲软的需求趋势,从而获得了一些小幅收益。"
回顾十周低迷——从“九连跌”到触底
2025年初以来,集装箱运价持续承压。自1月起,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SCFI)连续九周下跌,累计跌幅超42%。例如:
欧美航线重挫:3月中旬,上海至欧洲航线运价跌至1342美元/TEU,较峰值下降超70%;美西和美东航线运价分别跌至1965美元/FEU和2977美元/FEU,较年初高位腰斩。
市场供需失衡:德路里数据显示,全球主要航线取消航次占比6%,船公司舱位利用率跌破90%,部分航线甚至出现“空班调节失效”现象。
政策与地缘冲击:美国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红海危机导致的欧线绕行好望角虽曾推高运价,但持续消耗的运力最终演变为运力过剩;叠加春节后工厂复工节奏放缓,进一步加剧了运价下行。
这一轮下跌被业内人士称为“超预期回调”,甚至引发了对2025年集运行业利润骤降80%的悲观预测。然而,随着3月底运价企稳回升,市场情绪逐渐转向谨慎乐观。
触底反弹背后的三大推手
1. 成本倒逼下的行业自救
船公司集体启动"挺价联盟",4月1日起美线执行800-1000美元/FEU的提价计划。这种策略性控舱使美西航线周运力规模从峰值38万TEU缩减至32万TEU,成功制造短期供需错配。数据显示,上海港空箱堆存率已从年初的15%降至8%,印证运力出清成效。
2. 贸易周期与地缘政治共振
WTO预测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而美国商业库存销售比降至1.35的历史低位,补库需求推动中国3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0.8。更具戏剧性的是,3月29日哈马斯宣布暂停停火谈判,红海航线复航预期落空,迫使船公司维持绕行带来的15%运力损耗。
3. 新造船配箱需求释放
2025-2028年全球将迎来年均190万TEU的新船交付潮,这些1.7万TEU级超大型船舶需要配备更多集装箱。中集集团等龙头企业已接获船公司紧急订单,40尺高箱生产排期延长至60天。
跨境卖家的生存指南:在波动中把握主动权
1. 物流策略升级
• 锁舱优先级调整:建议将4-6月30%的货量转为季度合约,锁定美西2000美元/FEU、欧线1600美元/TEU的中枢价位
• 多式联运组合:探索"中欧班列+地中海支线"替代方案,当前铁路运价较海运低12%
• 港口分散策略:美东货物可分流至休斯顿港,其当前堆场利用率比洛杉矶港低23个百分点
2. 供应链韧性建设
• 库存动态管理:将安全库存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利用北美海外仓实现"周补货"模式
• 供应商协同网络:与3家以上集装箱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确保紧急情况下48小时提箱能力
3. 风险对冲机制
• 运价期货工具:建议通过EC2506合约对冲Q2运价波动,当前远期曲线显示6月合约溢价18%
• 关税应对方案:建立"墨西哥保税仓+美国本土分销"双通道,有效规避301调查潜在风险
这场运价反弹既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修正,更是全球贸易格局剧烈震荡的缩影。对于跨境企业而言,唯有将物流成本管控纳入核心战略,方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突出重围。正如中远海发在年报中警示:"全球供应链重塑带来的影响将持续5-8年",主动适应者方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