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值2.5万亿元,高于全国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38.2%,全国外贸“压舱石”的作用持续显现。
长三角前两月外贸成绩单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贸易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今年前2个月,长三角集成电路出口757.7亿元,同比增长1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6.7亿元,同比增长6.7%;工业机器人出口6.5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1.6%,产品销往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前2个月,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进出口1.39万亿元,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37.6%,成为推动长三角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品成为长三角外贸增长的强劲动力,这背后,是长三角区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深耕。”高成彦进一步指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汇聚了众多国内顶尖的半导体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共同推动了长三角区域外贸规模迈上新台阶”。
另外,在其看来,长三角工业机器人的出口占全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得益于长三角区域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迅速,这为我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成彦说。
“不过,长三角外贸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高成彦认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对长三角外贸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长三角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他认为,当前,长三角正从“产品出海”向“技术标准输出”升级。随着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叠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等制度创新,将持续为全球产业链注入中国创新动能。
虹桥将打造企业出海“桥头堡”
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下称“虹桥商务区”)正奋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当前,上海虹桥商务区担当起了长三角活跃增长极的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虹桥商务区2024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额856.4亿元,同比增长约13%,增速是全国(5%)的两倍多。其中,进口原产国前三大国家为美国、瑞士和德国,自越南进口的涨幅最高,同比增长61.39%;出口目的地国前三为美国、日本和德国,对巴西出口涨幅最高,同比增长215.12%。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22.0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进出口商品。
作为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进口商品集散地,虹桥保税物流中心(B型)2024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口业务1226万单,同比增长32%,交易总额超过26亿元,同比增长49.72%,平均日单量从去年的2.5万单增长到3.3万单,平均客单价保持在200元以上,销售金额和销售总单量在全市同类型业务上均排名第一。
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虹桥的多重身份之间互为关联。
在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推动双向贸易发展的同时,虹桥也兼具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使命,以帮助企业打开更大的国际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商务区现已建成服务企业“走出去”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集聚专业服务机构联盟成员500余家,设立ODI咨询服务点,举办百场活动服务千家长三角企业,揭牌德国分中心,加快全球服务网络布局。同时,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正式入驻虹桥;大虹桥全球投资并购在线项目库累计海外募资项目、跨境投资需求已达1200余个,新注册用户数已达300余家,帮助354家注册企业完成124个项目对接;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集聚43家国际经济组织,联络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入驻法律服务机构151家;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入驻人力资源企业26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