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需主导的中国消费品企业来说,提早布局中国本地原材料的供应与采购有助于减小贸易战带来的潜在风险。
中国消费品企业如何抵御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1.调整供应链是规避关税影响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特朗普对中国更加激进的关税政策主要是针对在中国本土生产并直接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即“中国制造”)。就目前看来,将生产和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或其他海外地区是消费企业规避关税影响的主要途径。
拿泡泡玛特举例,根据我们的调研,美国目前占其整体出口的比例不超过10%,而其越南工厂的产能也基本能满足其海外订单的10%。泡泡玛特正积极将美国的订单需求转移至东南亚基地来生产,从而降低美国关税对其海外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服装鞋履OEM企业(比如申洲国际和裕元)从很早就开始布局东南亚的产能。根据我们的调研,申洲国际东南亚的产能已经占其总产能的60%,目前申洲来自美国的订单100%由东南亚的工厂生产,而裕元美国的订单也基本实现了完全由海外工厂生产。
我们认为,海外产能和供应链体系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企业对本轮贸易战的防御能力。
2.降低出口美国的比例,聚焦其他海外市场
对于出口型消费企业,短期内降低出口美国市场的比例,转而聚焦关税风险较小的市场(比如日韩、东南亚及欧洲)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由于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美国自然成为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然而,对于零售品牌出海,我们一直认为文化与我们更为相近的日韩以及东南亚是不少消费品企业出海的首选。
美国虽然市场更大,但由于文化和产品偏好上的差异较大,需要更强的本土化战略,供应链难度也更高,同时伴随着潜在的政治风险,不少零售型消费品企业对于出海美国市场都相对较为谨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零售与餐饮企业的海外业务中,欧美市场占其海外收入的比例相对有限。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战可能使中国消费品企业进一步远离美国市场并向其他海外市场转移。
3.倒逼出口型消费品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美国加征10%的关税意味着中国直接出口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10%。这对产品力和品牌力较弱的产品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主要是由于这类产品通常利润率更低,且不具备将成本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的能力,如食品饮料、服装玩具等。
这也意味着通过低价策略来抢占海外的市场份额未来将不再可行。这就倒逼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转化为较高的溢价。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品牌出海都采取了高价策略(比如海底捞与瑞幸),并通过产品创新来与当地品牌竞争。
4.贸易战如若全面开打,可能影响部分企业原材料成本
如果贸易战升级,我们不排除中国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消费品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比如说,中国对美国进口的玉米和大豆加征报复性关税可能导致中国的饲料成本上升,而对美国进口的棉花加征关税可能导致部分纺织服饰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
另外,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实施了相应的关税政策。我们不排除同样的情况会重演。因此,我们需要对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印度等地区有进口原材料的消费企业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