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业进入一个市场且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进程的持续推进,企业要将品牌意识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提升自身能力及优化具体职能的设置,既统一又灵活地贯彻执行。
提升出海品牌实操建议
第一,始终保持中外差异性思维。
无论是公司网页的中外文翻译,还是企业领导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核心信息和重要引言,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和利益攸关方的感受和接受度。
比如,一家从事智能制造的中国企业,在其网站中的中文比喻“将眼睛和大脑植入你的设备”,翻译成英文时用了“给人植入”的动词,这样容易给英语受众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再如,一家新能源公司CEO在接受美国重要商业媒体采访时说:“美国需要明确它想要什么。你想发展可再生能源行业,而所有技术和专业知识都在中国。如果不想让中国帮忙,就很难发展。”而这家公司在美国有合资企业,考虑到地缘政治等敏感因素,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更合适的表述?要学会“硬话软说”。
第二,根据公司战略、业务、利益攸关方,确立可行目标和指标;确定整体传播核心信息和具体故事;关注所在市场和行业关心的议题,选择适当时机发声。
一家企业的受信任程度不仅涉及其产品本身,而且要完整规划公司传播内容。对于基建企业,不仅是在项目开工和完工时可以传播,项目建设过程中或投入运营后都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如今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属地化,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提升当地行业水平等,这些也是很好的传播内容;当然,ESG、可持续发展和CSR都可以作为品牌建设和传播的持续性内容。
第三,敢于、巧于与当地媒体和意见领袖沟通,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传播企业品牌。
不要认为国外媒体一定会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和中国企业,近些年一些国家和地区机构针对中国声誉的调研或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根据非洲的Afrometer调查,非洲对中国的总体认知还是比较积极的。既然有这样的基础,中国企业应该借力发声。在与当地媒体沟通时先了解对方,实事求是、不卑不亢。
第四,企业要做好功课。首先搭建公司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矩阵,针对海外市场的特点,确定传播的内容信息、呈现方式、发布时机和渠道,切忌简单把中文内容翻译了事;其次要培养、磨练企业内部的专家型发言人,借力本地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发声,产生1+1>2的效果;最后是了解海外社交媒体特点和优势,根据自身企业需要建设传播阵地,主动出击。
第五,提升应对危机和危机传播管理的能力。危机传播管理是品牌建设和维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海企业要摒弃“舆情洁癖”焦虑,不要得知负面消息就乱了方寸;要制定国内与海外统一的危机传播管理流程、建立相关管理团队;考虑海外经营的特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并定期跨部门演练、磨合,把功夫下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