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国际海运市场正经历一场"倒春寒"。3月19日,欧洲航线现货运价跌破1600美元/大箱,较年初腰斩近70%。这一价格不仅击穿疫情前水平,更逼近航运业公认的1400-1500美元成本线。运价持续探底背后,是传统淡季、联盟混战与关税博弈的三重绞杀,还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必经阵痛?本文结合最新市场动态与行业深层逻辑,揭开运价暴跌的真相与未来走向。
一、价格"自由落体":从5000到1600美元的市场崩盘
1. 运价断崖式下跌
• 数据直击:上海航交所数据显示,欧洲航线运价从年初的5000美元/大箱骤降至3月中旬的1342美元/TEU(折合大箱约1600美元)。马士基4月初线上报价更出现"跳水",40尺柜鹿特丹航线报价较同期暴跌55%至1800美元,与中小型货代的线下成交价趋同。
• 成本线警报:据行业测算,超大型船舶的欧洲航线成本线约为1400-1500美元/大箱。当前运价已逼近盈亏平衡点,部分中小船公司面临"跑一单亏一单"的困境。
2. 多重利空叠加
• 淡季魔咒:春节后货量季节性疲软持续发酵,叠加欧盟对华电动车35.3%附加关税导致的抢运潮退去,欧洲线货量同比减少超20%
• 运力洪峰:2024年新交付船舶占现有运力12%,1.9-2.4万TEU超大型船扎堆欧线。即便MSC将部分大船调往西非航线,新巴拿马型船的替代投放仍难解供需失衡。
• 联盟混战:2M联盟解体后形成的"双子星""海洋""Premier"三足鼎立格局,引发市场份额争夺战。马士基与地中海航运在关键航线祭出"低于即期均价"策略,加剧价格踩踏。
二、"成本线告急?航运巨头承压求变
1. 自救行动升级
• 运力调控:全球航线未来五周取消47个航次,跨太平洋东向运力削减43%。若持续至4月,供需差有望收窄至3%以内。
• 定价权博弈:主流船司尝试"浮动运价"机制,将欧洲线长期协议价与现货价挂钩,倒逼货主接受动态定价。但MSC务实报价风格主导市场,多数船司被迫跟进。
• 技术突围:中船集团氨燃料发动机技术使船舶能效提升15%,数字化调度系统降低闲置率至2.5%,为成本控制提供新支点。
2. 地缘政治迷雾:红海危机与后市走向"
• 红海复航失败:近期,巴以停火协议基本宣告失败,加沙战火再次爆发,这一地缘政治风险因素一度对期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然而,由于船公司并未随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而开始复航,因此这一事件对欧洲航线运费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这表明,虽然地缘政治事件会对全球供应链和航运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但其对具体航线运价的影响还需要具体分析。
• 关税连锁反应: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线货量缩减30%,欧盟碳关税试点即将落地,货主观望情绪加剧短期运价承压。
三、破局之路:4月能否迎来"绝地反击"?
1. 短期震荡筑底
船公司计划4月提涨美线1000美元、欧线2000美元,但现实骨感:
• 货量迷雾:中国前两月出口增速仅2.3%,美线现货价已覆盖大船司成本,涨价动力不足。
• 运力堰塞湖:4月新交付船舶达年度峰值,RCEP区域航线分流效应尚未显现。
2. 中长期曙光实现
• 新兴市场崛起:越南78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吸引中国制造业转移,东南亚集装箱租赁需求激增;中拉农产品、新能源设备贸易推动南美航线货量恢复至节前水平。
• 周期拐点临近:2025年全球新船交付量预计下降18%,叠加RCEP深化区域贸易,2026年供需差有望逆转。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对海运市场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 ,世界银行的预测则为2.7% 。这些预测都显示全球经济增速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可能难以支撑海运需求的强劲增长。考虑到大量新运力的交付,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海运市场,尤其是远东至欧洲航线,可能仍将面临较大的运价下行压力。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在大量新增运力持续交付和全球经济温和增长的背景下,国际海运运价在短期内预计仍将承压。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当前的低运价无疑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然而,也需要警惕航运公司可能采取的减班停航等措施带来的服务不稳定风险。面对持续的运价“寒流”,外贸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物流策略,与航运公司保持良好沟通,争取更有利的运输条件,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