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3月12日凌晨,美国海关的电子系统更新了一条影响深远的指令: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材加征25%关税。这一政策生效仅数小时前,一艘满载印度铝材的货轮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港口仓促卸货。本计划停靠阿拉巴马州莫比尔港和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港的货物,因关税倒计时被迫“中途抛锚”。这不过是美国钢铝关税政策冲击全球供应链的冰山一角。从汽车制造商到建筑商,从盟友反制到消费者买单,一场由关税引发的“风暴”正席卷全球。
一、供应链“急刹车”:船舶改道、卡车停运
美国钢铝关税生效前夕,物流企业陷入混乱。坦帕湾港的印度铝材货轮被迫就地卸货,物流服务商Mercury Resources的业务发展经理何塞·塞韦林(Jose Severin)直言:“客户宁愿支付高昂的平板卡车运费,也不愿次日多缴25%关税。”类似场景在美加边境同步上演——加拿大钢铁巨头Algoma Steel的卡车在关税生效前紧急停运,暂停向底特律汽车制造商供货。
供应链的断裂直接推高企业成本。美国钢铁买家海德曼公司(Heidtman Steel)销售总监丹·德马尔(Dan DeMare)透露,其公司被迫转向本土采购,而美国国内钢价已因关税飙升30%。更严峻的是,关税政策覆盖289类衍生产品,从铝罐到汽车零部件均受波及,进口成本激增或使美国制造业额外承担290亿美元负担。
二、盟友反制与全球市场动荡
美国的“关税大棒”迅速引发盟友离心。欧盟宣布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直斥美方决定“完全不合理”,日本则因3300亿日元钢铝出口受冲击而“深感遗憾”。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钢铁供应国,更以“威胁切断对美电力供应”迫使白宫短暂妥协,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但北美供应链的信任裂痕已难修复。
全球贸易格局亦面临重构。巴西警告“过剩钢铁将转向其他市场”,中国虽对美直接出口有限,但其低价钢铁可能通过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间接冲击美国市场。韩国、欧盟则率先筑起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剧全球金属市场的割裂。
三、美国经济的“双重代价”:企业承压、消费者买单
1. 下游产业“失血”
美国钢铁和铝行业仅雇佣约20万工人,而依赖这些材料的汽车制造、建筑等下游产业却支撑着近200万就业岗位。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新关税将使美国钢铁进口成本增加220亿美元,汽车制造成本每辆上涨超1000美元。福特汽车直言,最终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导致车价攀升。
2. 通胀压力“火上浇油”
从罐头食品到新建住宅,关税推升的成本已渗透至民生领域。美国建筑成本预计未来一年上涨4%-6%,首购族可能因房价额外增加1.7万-2.2万美元而却步;铝罐价格上涨迫使可口可乐转向塑料包装,12盎司啤酒罐成本已上升10%。彭博社民调显示,近60%美国人担忧物价上涨,44%认为关税“损害经济”。
结语:无人赢家的贸易战
“贸易战中无人是赢家,消费者终成输家。”海德曼公司德马尔的断言,揭示了这场关税博弈的残酷真相。尽管美国钢铁企业短期或因涨价获利,但供应链断裂、盟友离心与通胀高企的代价,正在抵消所谓“制造业复兴”的幻象。当印度货轮的汽笛声在坦帕湾仓促消散,全球化的裂痕与本土经济的阵痛,或许正是保护主义政策最刺耳的注脚。
(本文综合自彭博社、路透社、《经济学人》等媒体报道及行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