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困难:外贸之难、货源之难、融资之难。
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困难
外贸之难
进口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起点,出口贸易是国内贸易的终点。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用内贸思维去做外贸,所谓“我们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首先,交易对手来源于不同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法律、宗教背景的国家贸易人,也即交易当事方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人,但人是环境的产物、是观念、认识、理念的理性与非理性集合体。同是人,我们存在巨大的差异,产生了相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沟通的困难、文明文华冲突等。
其次,外贸有一套专业且成熟的交易体系和辅助体系,包括国际物流与货代、国际结算、跨境融资与担保、海关合规、保险覆盖等,需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匹配。实践出真知,不在一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吃亏上当交学费,才能避开一些交易“陷阱”。
最后,加之信息不对称造成信任难、成本增加。我们很难核实交易对手的资信,往往怀揣巨大的警惕去交易。例如,信用证是产生解决了信任问题,其实质是“互不信任”的产物。尽管如此,国际贸易中问题频发,如货代欺诈、无单放货、信用证欺诈、刻意低价报关等问题,防不胜防。即便是购买了保险覆盖风险,而保险合同往往设置了“先争议后索赔”条款,也即,通过诉讼程序将基本交易合同责任厘清后,保险公司才理赔。
货源之难
世界充满着能源或资源,如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或资源、农产品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冻品资源等,貌似要有尽有,实则不然。
大宗贸易所需的是供应量大、供应稳定的资源或能源,非资源或能源集中地很难满足大宗贸易的要求。
多方主体参与到大宗交易链条中,信息链条长,以讹传讹的货源信息在互联网世界疯传,这使得识别真实货源的难度、成本激增,甚至变得不可能。
融资之难
“钱”永远是稀缺资源。
所谓“无融资,不贸易”,大宗贸易需要撬动大量资金完成。
本质上,所有贸易均是买卖双方围绕“钱”与“货”展开博弈的游戏,从买家视角,即便是15%的定金,就已经让很多资金实力不强的买家有"all in"之感,所以付款之前,必然是慎之又慎;从卖家视角,收款无保障之前,不会轻易交货或放弃对货权的控制。
融资介入大宗贸易后,买卖双方的关系就变成了三方关系,复杂度几何级提升,非普通国际贸易可比。
大宗贸易融资必然涉及国际金融工具的使用,如,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见索即付保函等。我们勿用多谈使用这些金融工具必然成本,比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对国际金融工具规则的正确理解与善用。
国际金融工具仅是一个载体,内容看似简单明了,实则不然,支撑这个载体的是一套完善的国际惯例体系,而这些惯例本身灵活多变,完全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国内法的一套规则。
最后,国际惯例区别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不具有强制知信行且允许当事人修改、变更、甚至排除使用,这就要求当事人非常熟悉国际惯例才行,否则可能落入“陷阱”。
更多外贸资料查看外贸文库
更多外贸问题欢迎加入外贸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