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债务催收规定。
在新加坡进行外贸欠款催收时,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确保催收行为合法、合规。
1、《债务催收法》(Debt Collection Act)
对债务催收机构和个人在催收债务时的行为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
确保催收活动合法、透明,并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该法,催收人员不得使用威胁、恐吓、骚扰或欺诈等手段进行催收。
此外,催收机构必须获得债务人的同意,才能与其联系或披露债务信息。
2、《个人数据保护法》(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PDPA)
该法规定了企业在收集、使用和披露个人数据时的义务,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得到保护。
在催收过程中,催收机构必须遵守PDPA的规定,不得未经授权披露债务人的个人信息。
此外,催收机构应确保债务人的个人信息仅用于催收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3、《消费者保护法》(Consumer Protection Act)
该法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防止不公平的商业行为。
在欠款催收中,催收机构必须确保其行为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则,不得误导或欺骗债务人。
催收机构不得向债务人提供虚假信息,如夸大欠款金额、威胁法律行动或声称已采取法律行动但实际并未采取。
4、《小额债务法庭法》(Small Claims Tribunals Act)
对于不超过1.5万新元的小额债务,债权人可以通过小额债务法庭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欠款。
小额债务法庭的程序相对简单,费用较低,适合追讨较小金额的欠款。
1、禁止骚扰和威胁
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或发送短信给债务人,干扰其正常生活。
例如,催收人员不得在深夜或清晨打电话,也不得在短时间内多次联系同一债务人。
不得使用跟踪、威胁、恐吓或暴力手段迫使债务人还款。
例如,催收人员不得威胁债务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或名誉,也不得威胁将其逮捕或起诉。
不可以同时5人及以上以团伙形式追债,否则会涉嫌“非法集会”,有被判2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风险。
2、禁止公开披露债务信息
催收机构不得在未经债务人同意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披露其债务信息。
例如,催收机构不得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债务人的欠款情况,也不得向债务人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透露其债务信息。
只有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催收机构才可以向特定机构(如法院、律师)披露债务信息,以协助催收或法律程序。
3、禁止使用虚假信息
催收机构不得向债务人提供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
例如,催收人员不得夸大欠款金额、虚构法律后果或声称已采取法律行动但实际并未采取。
不得伪造或篡改任何与债务相关的文件,如合同、发票、付款记录等。
任何伪造文件的行为都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4、禁止不当收费
催收机构不得向债务人收取超出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费用。
例如,催收机构不得收取过高的利息、滞纳金或其他附加费用,除非这些费用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且符合法律规定。
催收机构应在催收过程中明确告知债务人所有可能产生的费用,并确保其理解这些费用的计算方式和依据。